吃中菜、日本菜、泰國菜……我們都會用到筷子,究竟筷子是誰發明的?
筷子的歷史悠久,在何時發明,由甚麼人發明,已經難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勁!


古代的中國人,有一段時期的主食是羮,即是無論甚麼食物,都混在一起加水煮熟。煮熟之後當然心急想吃,不過熱湯滾燙,很容易燙傷,古人於是用兩條樹枝挾湯羮裡的食物,這後來便演變成筷子了。
筷子的古稱是「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幫助吃飯的工具。大約在宋代,南方水鄉的人覺得「箸」和「住」同音,出外遠遊、需要乘船的人最忌便是滯「住」,滯「住」,不就是停下來嗎?還是「快」點好!這個稱呼廣為流傳,加個竹花頭便成了「筷子」。


別少看筷子的外觀簡單,它就像手指的延長,操作上可以有無窮的變化:扒、撥、挑、籤、「翻」魚、剪麵,還暗藏一個很健康的功能──濾油。中菜用油很多,用筷子挾菜,油會和菜汁一起流回碟中,美味又不肥膩!


筷子不單是個聰明的設計,用筷子還會令人聰明。操控筷子,利用槓桿原理挾菜,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精細的動作,牽涉到三十多個大小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的協調,與智力發展有正面關係。
用筷子時,又豈只需要顧及手部的肌肉和桌上的菜肉,還要顧及身邊的人。試想像,一隻雞斬開幾十件放在中間,一人一雙筷子,沒規定吃多少,沒規定吃哪一件,除了自己,還要學會關心他人。筷子的長度,正是讓我們可以挾菜給自己,也挾菜給他人的長度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曦旅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