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紐約4日電)根據1份國際研究,運動量較大的兒童,在校成績也會比較好。無論是在下課時間、體育課、還是在上學途中運動,都會有效。

 

這項研究發表在「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正值美國學校普遍減少體能活動時間,以換取更多時間準備學科考試。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醫學中心(VU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的辛赫(Amika Singh)從事這項研究,她表示研究結果意味學校應將學業和運動排列優先次序,而家裡也應有相同態度。

 

辛赫說:「運動可以是孩子騎腳踏車上學…任何你想得到的體能活動都行,不限於標準的課堂體育課。」

 

辛赫和研究同事檢視14份研究,這些研究拿兒童體能活動量與各項學科成績做比較,如數學、語言以及普遍思考與記憶測驗等。

 

當研究人員詢問學生花多少時間運動時,發現體能活動率較高的學生,課堂上表現也較佳。

 

研究人員寫道,原因可能是當孩子充分運動時,舉止較佳、專注力也跟著提升;或者是因為體能活動會促進血液流到腦部,讓心情變好。中央社(翻譯)

-----------------------------------------------------------------------------------------------

其實,這讓我想到以前讀書時期也是如此呢

許多人每天花超多心血在課業上面

考出來的成績卻未必有單純一般上課,甚至沒有補習的人來的好

當時我以為,這是天才,真是天分

現在這篇報導,說是運動,活性的差別

 

在這篇報導裡面,我看到了「平衡」

其實,不管做甚麼事情,過頭了,失衡了,就會垮

懂得平衡時間,平衡作息,本身就是在運用邏輯

而任何事情達到平衡的時候就能夠有最高效益

單一方面的提升永遠是有限的成長

有時候甚至會本末倒置

 

舉例來說,若是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課業上面

完全不做其他事情

那這樣子事實上只是求一方面的成就

卻因為花的時間過久,可能會根本忘記所接受的訊息

可能會因為時間過長而不懂得分段、逐一了解

可能會因為這樣而怠惰了生活其他方面

其實想想,自然界中有哪一方面是專門只有做一件事情的?

生活是立體的,做的事情也要立體

這樣合乎邏輯的事情,卻常常看不見

 

然而,這篇報導這樣子的鼓勵

也有可能會造成一些父母以為運動就是可以讓腦細胞活化等等因素

所以讓孩子不斷的做不同的運動,或是規定要騎腳踏車之類的

其實不然,人只要懂得平衡時間

只要懂得平衡生活一切,自然就會得到良好的表現

了解平衡的邏輯,是達到高效益的關鍵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曦旅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